";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

警惕個人信息泄露

時間:2021/1/25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作者:晏曉櫻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收集信息變得越來越快捷、越來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隨著社會高度信息化的發展,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獲取個人信息,稍作包裝后開展詐騙,容易讓普通大眾防不勝防,亟須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多加防范。
  
  案情回顧:
  
  冒充銀行工作人員騙貸
  
  2020年5月28日中午時分,CD銀行某支行個人消費貸款客戶李某通過微信向CD銀行反映他收到了一個自稱CD銀行工作人員的電話,該致電人員可以直接叫出客戶姓氏,并且知道該客戶剛從CD銀行申請個人消費貸款8萬元,說可以給他追加授信額度?蛻舨恢婕,特意前來確認。
  
  據CD銀行客戶經理進一步了解,該客戶接到的手機號碼歸屬地為外省,微信頭像使用的圖片是CD銀行的LOGO標識,微信名為“CD銀行個貸部客戶經理”。由于CD銀行無此部門,客戶經理立即警覺這有可能是一起由于客戶信息泄露引起的騙局,隨即向上級進行了匯報。
  
  CD銀行總行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視,立即安排人員兵分兩路,一邊查找該客戶信息泄露的原因,一邊安排專人假扮客戶用微信與騙子聊天,獲取騙子違法證據。經過兩天的努力,終于查出該騙子為一家小貸公司的業務人員,為了完成業績,使用給安卓手機用戶植入木馬程序的方法調閱客戶短信,獲取客戶信息,在CD銀行網點樓上租用寫字間,然后冒充CD銀行工作人員進行騙貸。
  
  案例分析:
  
  信息泄露讓犯罪分子
  
  有可乘之機
  
  從該案例可以看出,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個人信息逐漸變成一種資源,在日常的生活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然后就很有可能被他人不法利用。此案中的騙子就是利用了安卓手機的安全漏洞,在客戶手機中植入獲取客戶手機短信的木馬程序,閱讀到CD銀行給客戶發送的貸款審批通過告知短信后,冒充銀行的工作人員進行騙貸。
  
  概念普及:
  
  詐騙分子喜歡什么信息
  
  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
  
  個人金融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個人財產信息、個人賬戶信息、個人信用信息、個人金融交易信息、衍生信息、以及金融機構在與個人建立業務關系過程中獲取、保存的其他個人信息。
  
  消保建議:
  
  防止個人信息泄露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作為消費者也要提高個人信用保護意識,做好自己的安全衛士,以下是幾個預防個人信息泄露的常用方法:
  
  不輕易打開不明來源的鏈接、電子郵件以及附件;不隨意填寫個人資料;不掃描沒有安全保障的二維碼。
  
  不輕易授權“免密支付”功能,若開通“免密支付”,要將手機設置為鎖屏密碼或手勢、指紋解鎖。同時設定月度限額或單次支付限額,一旦出現意外可避免損失擴大。
  
  在正規官方渠道下載安裝APP,認真閱讀服務協議、用戶隱私政策等說明,謹慎授權。定期使用安全軟件對手機系統進行安全檢測。對已經不使用的APP,應及時注銷個人賬戶和數據。
  
  不同網絡平臺的賬號密碼設置可添加一些大寫英文字母或標點符號進行區分,切勿設置成一樣的。
  
  在公共場合連接WIFI時同商家確認好WIFI名稱,對于沒有密碼的公共WIFI要謹慎使用,要盡可能使用手機自帶的數據流量。
  
  在傳輸涉及個人信息的文件時,使用加密技術,即發送方使用加密密鑰,通過加密設備或算法,將信息加密后再發送出去。
  
 。ㄗ髡邌挝唬撼啥笺y行西安分行)
【新疆保險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產生風險自擔,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